查看原文
其他

一开口就吵架,到底是什么在作祟?

三木水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-04-30

点击↑ “曾奇峰心理工作室”,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



1.

从吵架说起


张伦硕和钟丽缇又吵架了。最近一次吵架,是因为“买菜”。


和我们普通老百姓一样,夫妻俩讨论晚上买什么菜、做什么、吃什么。


张伦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,一次,两次,都没有被钟丽缇采纳。于是,张伦硕不高兴了,对钟丽缇说:好吧,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。


这时的钟丽缇才发现自己的老公不开心了,问老公怎么了。张伦硕明显有情绪,钟丽缇一问,索性大声道:既然你都想好了,就按照你说的做好了,我没意见!


钟丽缇一头雾水,她明显没有想到,之前的沟通中,老公有了这么多情绪。两人一来一往吵了起来。在大街上,不顾行人、不顾摄像机、不顾正在拍节目,越吵越激烈,钟丽缇甚至崩溃到直接蹲了下来。


钟丽缇最后说:总是这样,我真的崩溃了。

张伦硕也说:我也崩溃。



2.

你吵的是感情,他吵的是道理


他俩的崩溃点在于:都觉得对方为什么不理解自己。


在伴侣吵架中,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: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;而在伴侣关系中,我们又最渴望自己被完全理解。


我们来看看,我们这里说“理解”,到底在说什么?


这里的“理解”,指的是:你完全懂我,对我感同身受,我觉得自己被完全接纳了。


我们还拿钟丽缇和张伦硕举例。


在《我最爱的女人们》里,他俩两次吵架,都被顶上热搜。


一次是张伦硕洗澡,让钟丽缇给遮一下摄像机;一次是文章开头的例子——“买菜”。


两次吵架,同样是钟丽缇让步,结果却不同,一次“和好失败”,一次“和好成功”。


和好失败:在被老公责备做事不用心的情况下,钟丽缇很委屈地解释说,自己不是故意的。结果,张伦硕不买账,还在不依不饶。


和好成功:钟丽缇找机会主动撒娇,夸老公做的饭真好吃,老公各种优秀。结果可想而知,张伦硕很开心,这件事就算翻篇了。


这两个举动有一个关键的差别:一次是在“道理层面”,一次是在“感情层面”。



这是我们几乎每次吵架都会遇到的情况:当一方在表达情绪的时候,另一方一定不要讲道理。


如果,吵架中,一方在表达情绪,我们的反应是:我承认我有错,但是,你明明也有错嘛。


这在道理上,是没错的。


可是,我们这么说,这个“架”就永远都结束不了。因为,对方在表达一元感受,而我们已经直接跳到了三元层面给反应。


你俩连不上。


这个时候,你的反应必须是一元的,比如:好啦~好啦~是我不好,我的错,你不生气啦,好不好?


这样,你俩就连上了。


至此,一方才会认为,自己被理解了。


要的,无非就是“理解”。



3.

理解:无限接近,又触不可及


不仅是伴侣吵架,在人际关系中的很多时刻,我们都希望可以得到对方对我们“感同身受”式的理解和回应。


我们在任何关系中,都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。


而且,越是亲密的关系,这种需求就越强烈。


可是,事实却很可能让我们失望了。


事实上,人和人之间,永远无法做到真正的“感同身受”。


为什么呢?


表面上看起来,是双方的站位、角度、经历、思考……都会不同。


当然,这些只是看起来“客观”的因素。


如果我们假设这些客观因素不存在,也就是:两个人关系非常亲近,价值观高度契合,联系紧密,经历也很接近呢?可以做到真正的“感同身受”吗?


答案是:仍然不能。


这又是为什么?


因为:边界。


两个成年人之间,会有边界。这个边界,可以让我们可以无限接近,但是,总是在一个无限接近的地方,触不可及。


所以,两个成年人,只有“无限接近”,却永远只能“触不可及”。


这就是我们说“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”的原因,一个人,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。



4.

完全的理解,只存在于融合状态


那么,什么时候可以做到“可及”?


只有“融合状态”。


融合状态,是一种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状态。所以,我们只有回到融合状态,才能完全的“感同身受”。


就好像在一元关系中的婴儿一样,和妈妈就是融合状态:自己一哭,就有奶吃,就有人照顾自己,把自己搞舒服……甚至都不需要说什么。在融合状态中,因为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,我们是一体的,你是我的一部分。


只有在没有边界的融合状态,人和人之间,才能做到真正的“感同身受”。


而随着我们的成长,边界就出现了,人和人之间,就会变得“无限接近,但触不可及”。



5.

回到融合状态,意味着退行


可是,如果我们真的很希望有人能和我们“感同身受”,我们可不可以再次回到“融合状态”呢?


比如,和我们最亲密的人:爱人。


这样可以吗?


答案是:不可以。



边界的出现,是一个人,从一元到二元发展的必由之路;边界的消失,再次回到融合状态,是一种退行。


我们只有从一元中走出来,形成边界,走入二元关系,在此基础上,才能具备进入三元客观世界的能力。


在三元客观的世界中,一切的意义、价值,才随之而来;而我们自己,才能在和现实世界的不断交互中,得到滋养,并流动起来,变得更加丰富。


所以,因为“边界”不会消失,我们就永远不会和另外一个人完全“融合”,也就永远不会出现我们想象中的,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完全的“感同身受”。


伴侣吵架中,看起来的“感同身受”,觉得自己被对方“理解”了,其实,只是一方愿意暂时放弃自己在三元层面的立场,而从一元层面,给另一方一个感受上的反应。另一方因为“感到”自己被“理解”了,似乎觉得,对方对自己“感同身受”了。


这只是一个“技术手段”。所谓“感同身受”,只是一种错觉,并不是真的发生。



6.

边界,是成年人之间互相理解的前提


作为成年人,我们不可能退行到边界消失。相反,我们需要做的是,接受这种状态:对于“因为边界,对方不能感同身受自己”的那部分,我们能接受,并且,有能力把这一部分,放到自己身上。


能够把自己作为一种容器,涵容一部分别人无法理解的内容,这就是一个人的涵容能力,也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能力。


而且,在“自己涵容的这部分内容”中 ,逐渐形成一个个“小秘密”:我们不想对别人说,也没有需求对别人说。这些“小秘密”,是属于自己的。


所以,因为边界的存在,人和人之间,一定是有秘密的,哪怕伴侣之间。


成年人的世界,一部分与外界连接,让我们保有自由流动、交互、汲取养分和支持的能力;另一方面,永远有内心的小宇宙,藏着无数的小秘密,并且,不求任何人能懂。


有些地方,永远没有人能懂你。


但是,即便这样,却并不影响我们在保有完整自我的前提下,给予对方最真挚的理解,走入一段亲密无间的关系。这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事情。


事实上,恰恰相反,保有自我,才是给予对方真正理解的前提。试想,如果在关系中,我们连“自己”都不见了,我们又拿哪个主体去和对方发生关系?


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微妙,有这么多的东西,都是看似矛盾却莫名和谐地统一着。


只有我们自己亲身到了那个地方,才能懂。


作者:三木水  心理咨询师,北京大学硕士,浙江大学学士,主攻精神分析、心理动力取向,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。


RECOMMEND推荐阅读


你点的每个赞,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


预约咨询,点击“阅读原文"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